以高质量立法夯实全面依法治国之基
时间:2024-04-02 15:42
 徐雨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立法工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坚持国家安全利益至上的立法理念,坚持厚植制度根基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立法原则,将立法工作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

  其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求立法工作应当重点关注民生。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必须保民生促发展,必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制定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点领域立法的显著成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不仅汲取我国优秀的法律文化,而且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以及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其二,推进依法行政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打造人民满意政府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明确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司法部会同多部门对部分行政法规进行集中修改和废止。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乱罚款、以罚代管和逐利执法等问题,取消和调整不合理罚款,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修订道路运输条例与道路交通安全法衔接;修订国际海运条例与海警法衔接;修订《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等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与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相衔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废止《产品质量监督试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政务服务和监管执法。行政执法树立为人民服务宗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国家安全利益至上的立法理念

  其一,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体两翼,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发展对外关系是国家的重要职能。2023年6月28日,对外关系法正式通过,随着对外关系法的生效实施,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典范性,而且通过主张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将全人类的美好愿景呈现出来。

  其二,国家安全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点领域立法,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在于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健全反间谍法律体系是筑牢国家安全法律防线的基本保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安全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立法,对于依法打击各种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厚植制度根基发挥制度优势的立法原则

  第一,国家强盛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社会稳定离不开制度保障。立法法是管法的法,修订立法法有助于健全立法体制机制,有助于与时俱进完善立法指导思想,有助于在立法工作中贯彻宪法精神。

  第二,坚持依法治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反腐败的法治化。为适应与腐败作斗争的形势需要,扭转重受贿轻行贿的办案观念,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实现了行贿犯罪的系统治理,更好地发挥出刑法的震慑作用,令相关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第三,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能够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将立法工作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一方面,高质量的立法是形成完备法律规范体系的关键要素,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要求。自此拉开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序幕,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航程,全面依法治国的大旗在中国大地上高高扬起。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将不断随着高质量的立法而得到深化。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对五年的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综上所述,立法是法律体系的首要环节,既要推进依法治国,又要维护良法善治。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有良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法就是人民群众满意、管用、能解决问题的法;就是协调本土化和国际化具体实践的法;就是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来约束权力运行的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始终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始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法一体谋划,始终把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一项长期而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良法的引领下,一体化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来源:法治日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